“油样监测”历史背景
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16-07-05

       1941年美国铁路部门,首先认可“油样光谱分析”可以判断内燃机工况的好坏,并从那时起已经做到预报发动机零件是否失效。
       1950年美国海军武器局,开始应用“油样监测”技术来确定舰艇柴油机的最佳换油周期(即由原来的500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,当时他们认为只要将换油周期延长一倍,就可以抵消油样监测仪器的全部投资,而实际上往往可以延长2—8倍,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)。
       1956年美国D-A的C.L.S首创对油品进行分析,以便预测机器是否需要维修。从1959年开始,D-A在对所有类型的设备提供实验服务方面已处于工业领导地位,包括引擎、液压系统、齿轮箱、变速箱和其它润滑部分。
       1960年美国海军航空兵,曾将“油样监测”技术运用到(350H-23D)失事飞机的事故分析。通过对失事飞机发动机油样的监测,找到了真正的事故原因。海军航空兵的这一成就,迅速在陆军和空军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       1969年美国国防部正式下令对F-100、F-104、F-105战斗机和地面部队装甲车进行系统的油样监测工作。
       1973年美国国防部对“油样监测”准确率进行了统计:


图片1.png

      1975年美国军方成立了三军联合油样监测中心(JOAP)和技术支持中心(JOAP-TSC),对所有战机、舰艇及坦克实施全面的“油样监测”。
      197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塞弗特(W.W.Seifert)和福克斯勃洛(Foxboro)公司韦斯科特(V.C.westcott)研制成功了分离油样中磨损颗粒的铁谱仪。从此,铁谱分析技术很快被许多国家的摩擦学工作者所接受。最初,主要用作实验室磨损机理的研究,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机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主要工具。目前,美国海、陆、空三军已建立油样监测实验室50多个,其故障诊断的平均准确率已达到95%以上。
      1980年中国空军首次引进该项技术,开始对飞机进行油样监测,并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合作,共同开发了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:
1、 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监控指针研究;
2、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;
3、 磨损碎屑监测研究;
4、 润滑油监控预测系统研究)
      1985年一支由高等院所和大型厂矿企业组成的技术队伍,迅速开展了油样监测及其在工业上应用的研究。20多年耒,“油样监测”技术已经在航空、航海、铁路、矿山、机械、电力等行业得到推广与应用,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下一篇: 没有了